在6月26日举行的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创新团队获得了“2017青岛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项目)一等奖。
7月2日,记者来到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探访该团队时发现,团队中除两位负责人是60后外,其余10位成员全部是80后,正是这个“60后+80后”的组合,已拥有可燃冰研究50余项专利,并将中国的可燃冰研究技术推向世界领先水平。
研究可燃冰18年 他认为远远不够
7月2日,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一间办公室内,记者见到了天然气水合物创新团队主要负责人刘昌岭研究员。这位略带威海口音的学者,几句话就拉近了与记者的距离。
刘昌岭1989年来到青岛海地所,2001年作为负责人组建了水合物实验室,是当时国内研究海域沉积物水合物最早的实验室。2007年作为公派访问学者,他从加拿大科学院回国后先后主持国家重点项目,至今已研究可燃冰18年。但刘昌岭说,这还远远不够。
据刘昌岭介绍,实验室制作可燃冰现在已不是难事,但如何模拟海底真实情景并非易事,海底压力、温度、气体运移方式等,都会对可燃冰的勘探产生影响。由于野外勘探可燃冰成本太高,通过实验室模拟海域可燃冰形成场景活动数据,才是最经济的手段。刘昌岭说,实验室要通过越来越接近真实地模拟海域场景获得数据,才能为野外勘探提供更准确的参数,这还需要不断努力。
据了解,可燃冰深藏于具有高压、低温环境的海底或者陆地上的高纬度冻土带内,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目前,我国已于2017年对南海可燃冰实现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规模试采,并获得成功。
据刘昌岭介绍,2012年,以该团队为核心的实验室被正式批准建设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青岛海地所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已成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科技创新的核心团队,拥有50余项专利,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此前,该团队创新提出的水合物试采适度防砂理念,集成创新水合物试采技术,为2017年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80后“杰出地质人才” 随蓝鲸一号“采冰”
在该团队中,李彦龙是年龄最小的一位,这位1989年出生的小伙子,目前也是该团队80后成员中唯一获评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地质人才”的成员,也是80后成员中唯一跟随蓝鲸一号赴南海进行可燃冰试采工作的成员。
李彦龙在团队中主要负责海洋粉砂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储层出砂与防砂管控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2017年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所以,2017年5月8日,他跟随蓝鲸一号到了南海,参与了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
在广袤的南海上,李彦龙度过了近一个月时间,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主要负责观测采集出来的天然气水合物中泥的直径、浓度、气体的成分等。李彦龙介绍,由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主要藏于海底砂质地层,所以开采出来的可燃气体中会混合水、泥土等,如果泥土直径过大、浓度过大,就会对勘探仪器产生磨损,所以他主要起到观测监督的作用。在蓝鲸一号足球场大的平台上,李彦龙进进出出几百次,对勘探物进行采集检测。
“生活中最大的不适应就是蔬菜很少。”李彦龙说,物资是通过拖轮从深圳进行补给的,由于距离远、时间久,蔬菜不易保存,所以食物以肉类为主。虽然生活中略有不适,但他却饱了一个月的眼福。“看了一个月的日出和晚霞。”李彦龙说,在平台上除了工作外,最大的乐趣就是看海上日出日落,现在他手机里还保存着当时拍下来的照片,浩瀚的大海上一轮夕阳洒下一片金黄,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场景,这也是他紧张工作后最享受的放松方式。
可燃冰试采不是目的 产业化应用任重道远
作为团队带头人、首批“李四光学者”称号获得者,青岛海地所所长吴能友说,本次团队能从20多个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青岛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项目)一等奖,实属不易。
据吴能友介绍,本次科技进步奖的评奖要求不但看重科技创新成果,还需要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他对手下的这10位年轻人寄予厚望。
据吴能友介绍,可燃冰还只是潜在能源,离产业化生产还很远。目前只是通过技术攻关确定能把可燃冰开采出来,但要实现产业化应用还需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投入产出之间能否达到平衡,能否产生经济价值。二是必须有足够的储存量保证开采工作。吴能友告诉记者,虽然目前估算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但资源量包含该地已经发现的、未发现的、能开采的、不能开采的总和,能开采的部分是储量,储量才是我们能利用的。吴能友说从资源量到储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产业化生产至少还需要10年。
“未来还需要科学、技术、工程等各方协调努力。”吴能友说,下一步该团队将会更多地从技术、方法上进行研究,如采取何种方法提高产量、如何提高储量的预测、从微观看开采渗流的变化等。
据了解,2008年入选科学院“百人计划”后,吴能友一直专注研究可燃冰,2015年调到青岛海地所,为可燃冰试采工作做准备。吴能友说:“现在关于试采工作的阶段任务已经完成,但试采不是最终目的,把可燃冰的科学问题弄清楚才是最终目的,为今后的产业化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