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吸纳京津冀高端产业与创新资源外溢、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将自身建设为京津冀产业融合先行区,形成多种形式的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模式。天津塘沽海洋高新区日前发布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内将重点打造海洋和互联网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京津冀“海洋智谷”。同时开展知识产权“消零”试点,力争到2020年30%以上的注册企业实现知识产权零突破。
打造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
塘沽海洋高新区是全国唯一以发展海洋产业为主的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天津市国家海洋经济试点“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海洋产业是塘沽海洋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园区聚集了三四百家涉海类企业,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
塘沽海洋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按照三年行动计划,海洋高新区将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京津冀“海洋智谷”,打造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同时,围绕海洋、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园区将积极吸纳京津冀高端产业与创新资源外溢,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
何谓“海洋智谷”?这位负责人介绍:“‘海洋智谷’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京津冀海洋信息产业新基地,陆海信息统筹发展平台、‘互联网+海洋’经济示范平台等三大平台,海洋大数据中心、海洋云计算中心等五大载体以及海洋智能装备业、海洋通信业、海洋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产业等七大产业。”
培育互联网产业“隐形冠军”
未来三年,塘沽海洋高新区将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计划”、载体平台“筑巢计划”和“互联网+”行动,推进互联网产业倍增发展,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隐形冠军”,打造互联网领军企业聚集地。
上月,天津市政府与北京紫光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120亿元的紫光云全国总部落户塘沽海洋高新区。据了解,3年内,紫光云总部市值可达300亿元,5年可达1000亿元,将为天津带来各类高端人才2000名。
2016年底在塘沽海洋高新区揭牌的天津滨海互联网产业园总投资65.6亿元,园区设立了6亿元的专项资金,强化对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塘沽海洋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把握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建设发展契机,海洋高新区将聚集京津冀互联网人才、数据和产业资源,积极培育智能硬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打造千亿级互联网产业集群。
开展知识产权“消零”试点
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塘沽海洋高新区还将开展知识产权“消零”试点,力争到2020年使30%以上的注册企业实现知识产权零突破,实施知识产权“强企”战略,加快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7年底,塘沽海洋高新区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615家、高新技术企业66家、天津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3家;拥有有效专利2335件,其中发明专利497件、有效注册商标909件。“十三五”以来,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升。
“知识产权拥有量既是企业的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构建园区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专利申请‘消零’,正是为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学会利用知识产权基本规则参与市场竞争。”塘沽海洋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说,高新区将着力培育专利优势企业,构建支撑产业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专利储备。
专家解读
结合教育和新兴产业丰富“海洋智谷”内涵
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 李春成
天津海洋技术实力雄厚,有多个国家级海洋科研院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都设有海洋相关的学院。在海洋油气开发和海洋工程方面,天津的实力很突出。支持北京建设全国科创中心,天津想要体现出自身特色,海洋产业发展是重要方向之一。
塘沽海洋高新区是全国唯一的海洋高新区品牌。按照海洋高新区发布的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海洋高新区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吸纳京津更多海洋高新技术资源,聚集国内外前端海洋科教产业、高端海洋油气产业、高附加值的精细海洋化工产业、高技术含量的海洋新能源与海洋生物等产业。
塘沽海洋高新区提出了创建京津冀“海洋智谷”的战略,目前来看虽然有一定基础,但仍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因此,海洋高新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在未来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要长期不懈坚持培育壮大“海洋高新”品牌,不断丰富“海洋智谷”理念与内涵。首先,把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研发结合起来,这方面已经有一定基础,还可以新建一些研发机构,这样做本身就是“智谷”概念的一部分;其次,要利用最新的智能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改造传统的海洋制造、海洋服务产业,开拓更多相关的新兴业态;第三,把国内外特别是北京的海洋开发保护相关技术通过一定形式聚集到海洋高新区来。
塘沽海洋高新区要坚定信心,通过长期努力,当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得到完善,海洋科教、海洋技术创新、海洋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聚集后,产业集群效应和共同的品牌效应就随之形成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