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当珊瑚保育员
——记深圳潜水爱好者的爱心行动
进入6月,密集的海洋日宣传科普活动,再加上台风“艾云尼”的反复袭扰,让夏嘉祥变得异常忙碌。
“室内的活动可以如期举行,但室外的活动看来只能延期了。”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秘书长夏嘉祥放下电话,再次匆匆出门。
2012年,夏嘉祥加入“潜爱大鹏”志愿者组织。谈及初衷,用他的话说仅仅就是“做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儿”。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场民间自发的“珊瑚保卫运动”自此一发不可收。
一群潜水员的珊瑚情结
夏嘉祥原本是一名潜水爱好者。“那时候,我经常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海域潜水,第一次看到五彩缤纷的珊瑚和鱼群,可谓震撼不已。”
夏嘉祥的家乡深圳也有一片广袤的海域,这里的珊瑚生存状况如何?是否也同样绚丽多彩?
2007年,广东正式引入珊瑚普查计划,那是潜水员和海洋科学家共同参与的全球性最大的珊瑚礁监测项目,以民间环保力量为主。
机缘巧合。珊瑚普查组织主动联系夏嘉祥,希望能在深圳组建一支专业潜水队伍,进行珊瑚礁生态水下调查作业。随后,夏嘉祥和同伴们便在深圳周边海域加入了专业调查,记录珊瑚的生长状况。
珊瑚礁是海洋中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类型,近1/4的海洋生物都依赖于珊瑚礁生态系统。深圳大鹏新区海域面积达305平方公里,海洋资源丰富,分布着大澳湾硬珊瑚区、大鹿湾鸡冠珊瑚区、东冲—西冲石珊瑚区、杨梅坑石珊瑚区等四大珊瑚礁群。
“短短几十年间,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夏嘉祥通过调查发现,在大鹏湾,海洋污染和粗放的开发模式,导致珊瑚覆盖率从30年前的76%下降到20%,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保护海洋,要从保护珊瑚礁开始。2012年,由大鹏新区发起的“潜爱大鹏珊瑚保育计划”志愿活动启动。有着数年珊瑚调查经验的夏嘉祥和其他几十名潜水爱好者一起加入该志愿组织,正式开始了珊瑚保育的生涯。
珊瑚保育到底该做些什么?起初大家也是“两眼一抹黑”。
“刚开始,我们只能借鉴国外简易人工造礁的经验,在适合珊瑚生长的海底投放铁架,将野外采集的珊瑚幼苗固定在支架上。”夏嘉祥告诉记者,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水下作业危险系数高,志愿者需要随时观察周边环境,以免被生物或垃圾所伤。而且珊瑚的生长速度极其缓慢,需要志愿者长年累月下水观察记录。
2013年,首批1000株珊瑚苗成功种入海底。“当时特别开心,虽然过程艰苦,但总算小有成绩。”夏嘉祥说。
海底种珊瑚一波三折
然而,好景不长。2013年,两次台风先后影响深圳,志愿者们辛辛苦苦种植的珊瑚苗几乎损失殆尽。
“国外简易人工造礁技术主要应用于深海区域,而我们投放铁架的海域水深仅3米,极易被海浪掀翻,这是我们当初没有想到的。”夏嘉祥说。
2014年10月,“潜爱大鹏珊瑚保育计划”,正式以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的名义注册成立。一年后,大澳湾珊瑚保育站揭牌,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为珊瑚保育民间机构兴建的志愿者基地。
“随着活动的深入推进,志愿者队伍也越来越壮大,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手段,改进珊瑚种植方法。”夏嘉祥说,志愿者们经过交流学习,决定改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方案,将过去的钢架换成钢筋混凝土育苗架。
但他们还是低估了台风的威力。台风过后,志愿者在一些区域发现,沉重的钢筋混凝土礁盘被海浪整个掀翻,周边野生的珊瑚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殃及。
一个偶然的机会,夏嘉祥和同伴们到香港东平洲自然保护区考察取经,当地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给志愿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东平洲自然保护区距离大澳湾珊瑚保育站仅仅3公里,退潮的时候能看到一大片绚丽夺目的珊瑚礁群。”夏嘉祥说,作为经验交流,我们着重介绍了投放人工支架,种植珊瑚苗等,但香港的专家却一言未发。
此后,夏嘉祥反复回忆当时的场景,猛然发现一个被自己忽略的细节,“在介绍保护区情况时,他们特意提到从未在水下构筑任何永久性的人工支架。现在回想起来,这句话应该是意有所指。”夏嘉祥坦言。
当时,钢筋混凝土育苗架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志愿者们发现,原先栽种的珊瑚苗居然莫名其妙的失踪了。
“大鹏新区仍有不少依靠捕鱼为生的渔民,渔船出海开展捕捞作业,渔网、船锚等都可能对珊瑚礁造成极大的破坏。”夏嘉祥意识到,如果不从破坏珊瑚礁的源头入手,单纯种植珊瑚可能事倍功半。
能不能寻找到一种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方式进行珊瑚保育?成为摆在志愿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种珊瑚,更要“种人心”
“经过不断摸索和尝试,自2016年开始,我们不再往海底投放大型人工支架,而是尽可能挽救珊瑚断枝。那些被渔网刮断的珊瑚枝条埋入海砂中,结局只能白化死亡。”夏嘉祥对记者说,志愿者们通过走访中科院南海所、广东海洋大学等单位,学习珊瑚保育经验和方法,并结合大鹏湾海域的实际,制作了一套类似“桌子”的基座,“桌子腿”上铺设了苗圃网,只要潜水员在海底发现珊瑚断枝,就可以将其绑扎在网上现场修复。
为了从源头上杜绝破坏珊瑚礁的行为,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逐渐转变思路,从种珊瑚转变为“种人心”。“如果不从人的因素入手,种植再多的珊瑚苗也无济于事。”夏嘉祥说。
志愿者们通过培训渔民潜水技术,将珊瑚保育与沿海社区渔村经济转型相结合,引导渔民重新认识海洋、切实保护海洋。
2017年的抹香鲸事件加快了志愿者们“种人心”的速度。当年3月,一头怀孕的抹香鲸被渔网团团缠住,虽然经过深港惠三地通力合作仍无法助其重回大海。当抹香鲸的遗体被吊上拖车时,参与救助行动的夏嘉祥痛惜不已。
“人类废弃的渔网、塑料垃圾,严重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存安全。”夏嘉祥说,抹香鲸事件过后,联合会召集潜水员,将废弃的渔网编织成清理海底垃圾的工具,联合渔村,在大鹏海域开展海底废弃渔网清理行动,2017年至今,他们累计进行了7次海底清洁,打捞海底垃圾448公斤。
与此同时,一场名为“潜爱课堂”的宣传教育活动也在大鹏新区迅速展开。“潜爱课堂”以当地渔村世代相传的海洋常识为母本,由入校课程、沙滩潮间带课程和公众宣讲组成,寓教于乐,广受公众喜爱。一年多来,“潜爱课堂”共计授课345堂,1.5万多名在校学生接受海洋科普教育,实现了当地九年义务制小学校100%覆盖。大澳湾珊瑚保育站被授予“国家海洋意识教育示范基地”,成为普及海洋知识、增强全民海洋意识的主阵地。
在志愿者组织的推动下,大鹏新区积极促进渔民减船转产。据统计,目前已有307艘渔船成功减船转产,占新区在册捕捞渔船的55%。
“目前,联合会共有志愿者1888人,潜水员占39%,种植珊瑚苗5600多株,成活率达70%以上,民间环保组织在珊瑚保育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夏嘉祥说,珊瑚保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当大片大片的珊瑚重现海底时,我们的海洋生态也会越来越好。
附件: